大发welcome - 大发welcome
大发welcome2023-01-31 16:05

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⑩科技创新 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******

  作者 :王晓君、毛世平 ,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

 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的总体战略部署 。会议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。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,向农业强国迈进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的根本要求 ,但农业强国建设任务重 、涉及范围广,核心利器在于科技创新 ,科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驱动力。

  一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在农业强国建设中重要驱动作用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。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组成部分,在“三农”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。党 的十八大以来 ,科技创新不断渗透到“三农”发展全局,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,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。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突出强调,科技创新 是引领农业现代化 的第一驱动力 。只有通过科技创新 ,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,才能让农业产业强起来 ;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,走生态低碳之路 ,赓续农耕文明,才能让农村美起来 ;只有通过科技创新 ,瞄准“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的目标 ,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,才能让农民富起来 。未来,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战略地位,优先支持 ,优先发展,走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农业强国道路 。

  二 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突出的三大短板

  世界农业强国的共性特征之一 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,科技对农业 的贡献率达到80%左右,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%,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一定差距 ,突出短板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。

  一 是农业研发实力整体不断提升 ,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。《2022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》指出 ,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竞争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。农业科技论文总发文量 、高被引论文量和Q1期刊论文量均排名第一。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以62.83万件保持全球第一 。但我国农业基础创新能力不足,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。世界农业强国种业已进入“生物技术+人工智能+大数据信息技术”的育种“4.0时代”,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 的“2.0时代”至“3.0时代”之间,种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,缺少重大突破性 的理论和方法,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 ,国际竞争力优势相对较弱。

 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,但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。初步形成政府主导 、“科研院所+高校+企业”等多层次、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。我国现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974个,农林类院校98所,涉农类规模以上企业约7万家 。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,短板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。《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》显示,我国389家上市涉农企业创新指数为47.28(满分:100) ,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,涉农企业创新投入强度2.60% ,为全行业的一半 ,且尚未成为创新决策和创新组织主体,75%不具备重点科研平台,包括国家级 、农业农村部级别 的创新平台及博士后工作站。

  三 是建立了世界最大农技推广体系,但基层推广公益性属性不断退化 。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 ,为农业发展做出过极大贡献。截至2020年 ,农业农村部所属种植业、畜牧兽医 、水产 、农机化、综合站五个系统 ,部 、省、地、县、乡五级 ,共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.55万个,农技推广人员51.40万人,如此庞大 的农技推广队伍,既服务于分散经营 的2.3亿小农户,也服务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大 的300多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,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农业生产区域2400余个县 。但当前由于科研 、教育与推广体制相互脱节 ,农业推广资金严重不足 ,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某些地方正在不断退化 ,基层推广人员队伍正不断萎缩。

  三 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的主要发力点

  针对农业科技创新 的突出短板,不断突破科技和体制机制障碍,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 ,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。

  一 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,强化农业基础研究。农业强国建设要坚持农业科技优先发展方针,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,让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0.67%尽快提高到全国科技投入强度平均水平(1.5%),并且逐步接近农业强国水平(2%-3%) 。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比重,由2020年的4.53%逐步提高到10%左右水平 ,进而达到世界农业强国的水平(15%左右) ,支撑多领域实现“从 0到 1” 的原创性突破创新,强化对基因组学、作物杂交育种理论、预防兽医学 、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等基础研究支撑。

  二 是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,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。健全优质涉农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尽快培育一批大型国有涉农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农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,支持中小微涉农企业创新发展,鼓励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建立。引导中央企业、民营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,开展校企 、院企科研人员“双聘”等流动机制试点,尽快落实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细则,推广涉农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。

  三 是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新跃升,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。通过基层乡镇机构改革,规范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专岗 ,进一步整合各方人力资源 ,从农业乡土专家、种养能手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、公费农科生中充实基层农技人员力量,优化基层农业工作体制机制 ,给予充足编制和资金支持。通过政府购买农技推广服务清单等方式 ,支持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力量承担可量化 、易监管的农技服务 。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个性化精准化农技服务,引导其与小农户建立紧密 的农技推广服务联结机制 。

大发welcome

东西问丨旅比科学家宋志伟:为何越 是在当下,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?******

  中新社布鲁塞尔1月31日电 题:旅比科学家宋志伟:为何越 是在当下,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?

 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

  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“推手”形容宋志伟并不为过。作为计算机专家,宋志伟旅居比利时已有37载,现任IBM(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)合伙人 ,统领IBM在荷兰、比利时、卢森堡三国的软件测试业务,是这家跨国巨头在欧洲地区为数不多 的华人总监 。

  繁忙工作之余 ,宋志伟致力于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。2022年11月,在宋志伟 的组织下,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欧洲专场活动,来自17个国家 的150余名专家学者、青年科学家代表等齐聚一堂 ,分享在生命健康 、数字经济 、新能源等领域 的前沿进展,激励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。

  自2019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发起 ,这 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首度“登陆”欧洲。宋志伟坦言,此次欧洲专场活动无论是会议规模还是嘉宾规格都超出预期 ,活动发出的《联合行动倡议》亦得到积极响应,会场涌动 的“热情”让他感到“越是在当下,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”。

  近日 ,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宋志伟 ,探讨相关话题。

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
  中新社记者 :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欧洲专场活动不仅成功举办,而且超出预期 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  宋志伟:这说明人们都关心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,认为这是好事。比如这次活动共得到22家欧洲本地科研院所 的支持 ,包括欧洲研究和创新中心 、欧盟科研人员服务中心等顶尖院所 ,参与院所的数量比预想多 。

  在专题报告环节 ,包括3名院士在内 的15位专家学者担任演讲嘉宾 。这3名院士都是各自领域 的“学术带头人”,会后 的反馈非常好 。

  为了鼓励对话、行动和改革 ,活动发出《联合行动倡议》并得到积极响应 ,一些代表提议来年可以把会场放到他们的国家 ,还有代表希望加大参与力度 ,这表明大家对活动 是认可 的。

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举办 。王刚 摄

  中新社记者 :您多年致力于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,为什么这次把目光转向青年科学家?

  宋志伟 :从科学的角度来说,青年科学家可能更着眼于基础科学 ,着眼于青年之间 的合作,表面上看不太会涉及类似5G、量子计算这些具有战略意义 的课题,但他们更开放,更有活力,代表着“科学 的未来” 。

  另一方面,科学界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在我们那个年代,科学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,科学家 的成长大多“按部就班” ,如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,任何一位年轻人都有可能做出大事,只要有好 的想法 ,能把自己的东西付诸实践,就可以走进市场。

  所以 ,这次欧洲专场活动希望搭建一个平台 ,帮助青年科学家获得更多人力、财力等资源创新创业 ;这些创新不一定局限于基础科学领域 ,如果在应用科学领域实现创新,不仅可以造福于现实生活 ,也会推动现代科学发展。

《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宣言》在浙江温州发布。钱晨菲 摄

  中新社记者 :为什么越 是在当下,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?

  宋志伟 :我想援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,不论有什么分歧 ,谁也不能把谁“逐出地球”。对青年科学家而言,这些年轻人在会场上相识,总有一天这些国际交流的经历会融入成长历程,让他们看待世界 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,从而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前推进。

  反之,如果想“画地为牢” ,人为割裂 ,当今世界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不允许 。以我供职的IBM为例,过去 是按市场需求划分组织架构 ,比如分成金融 、通信、政府采购、工业制造等部门 ,但现在无论 是金融还 是通信 ,都要用到“云技术”,互相关联,由统一 的“云平台”主导。

  从这个意义上说,必须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。现在科技创新可能来自世界各个角落 ,如果交流渠道多,覆盖范围广 ,竞争力会变得更强 ;只想把自己限定在某一领域或特定地理空间,已经不可能了。

工作人员在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湖大数据中心机房进行设备运行巡查。李科 摄

  中新社记者 :如何克服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的困难和阻力?

  宋志伟 :国际环境带来的阻力一直都有 ,只不过当下显得比较突出。我曾告诉团队 ,重要的 是“找准定位”,如果出发点是想让“地球村”变得更好,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服务 ,就会很有底气,这样的国际交流合作永远都不会错 。

  与海外人才交往 ,需要以诚相待 。在征集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时 ,作为专业人士,我会跟踪项目在中国落地情况 ,不会中途撒手不管,也不会刻意隐藏什么东西,只有遵照专业 、透明原则,才能彼此建立互信 。

  另外 ,要有开放心态。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,很多时候即使不 是学术交流,哪怕 是朋友间 的交流,对科研创新都有帮助,所以一定要“往外走” ,跳出“舒适区”,不同观点和不同文化背景互相接触可能发生碰撞 ,但也会让科学家受益匪浅 。(完)

  受访者简介:

  宋志伟,旅比计算机专家 ;1986年赴比利时留学 ,1997年加盟IBM(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) ,现任IBM合伙人;2016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欧洲海智创新创业基地主任 ;去年11月 ,组织举办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欧洲专场活动 。

中国网客户端

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,9语种权威发布

大发welcome地图